人源諾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oV)是全球食源性疾病的首要病原體,近期諾如病毒疫情頻頻暴發(fā)。其傳播途徑包括糞口途徑,飲用受污染的水、食用受污染的水果、蔬菜及貝類等。目前傳統(tǒng)分子檢測方法僅能檢測病毒RNA,無法區(qū)分感染性與非感染性病毒顆粒,這嚴重限制了公共衛(wèi)生風險評估的準確性。
2016年,人類腸道類器官(Human Intestinal Enteroids, HIE)培養(yǎng)技術的突破,使得HuNoV的體外感染性檢測成為可能。HIE模擬腸道上皮的3D結構,能夠支持HuNoV的復制,并通過病毒RNA的顯著增長(≥0.5 log)判斷感染性。這一技術為研究HuNoV在環(huán)境中的真實存活能力提供了有效工具。
美國佐治亞大學科研團隊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fā)表的最新研究中,將HIE技術應用于評估HuNoV在淡水中的持久性。研究選取三個農業(yè)灌溉池塘的淡水樣本,構建淡水微生物模型,并模擬自然晝夜環(huán)境條件,將GII.4 Sydney [P31]毒株(感染性經HIE驗證)以5.8 log GE/ml的濃度加入淡水樣本,利用HIE感染模型,通過72小時內病毒RNA增長量(≥0.5 log)判定感染性。
圖文摘要[1]
三個池塘的結果顯示HuNoV在淡水中的感染性持久性存在顯著差異,Pond I:感染性維持≥7天,第14天降至檢測限以下;Pond II:感染性在第1天即消失;Pond III:感染性持續(xù)至第7天。進一步分析表明,溶解氧水平(%)與完整衣殼的HuNoV RNA滴度呈正相關,高溶解氧可能通過氧化作用破壞病毒衣殼,或間接調控微生物群落活性,加速病毒失活。細菌數量與病毒存活呈顯著負相關,這一現象可能歸因于細菌分泌的蛋白酶對病毒衣殼的降解作用,此前研究已在腸道病毒中觀察到類似機制。
盡管HIE突破了感染性檢測的瓶頸,但其高成本、復雜操作及檢測限(3.9 log GE/ml)限制了在低病毒載量環(huán)境樣本中的應用。未來仍然需要開發(fā)自動化檢測平臺,可結合宏基因組技術解析淡水微生物群落對病毒存活的綜合影響。
參考文獻:[1] Esseili MA, Narwankar R, Hooda R, Costantini V, Estes MK, Vinjé J, Kassem II. Human intestinal enteroids for evaluating the persistence of infectious human norovirus in raw surface freshwater. Sci Total Environ. 2025, 5;966:178707.
來源: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網,作者~高珺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