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先進治療藥物(ATMPs)是一類創(chuàng)新的治療方法,用于治療罕見、嚴重和慢性疾病,特別是在傳統(tǒng)療法效果不足的情況下。ATMPs主要包括基于體細胞、干細胞、基因和組織工程的療法,旨在修復受損細胞或組織并治療退行性疾病。然而,ATMPs的生產涉及體外細胞培養(yǎng),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由于目前的細胞治療產品(CTPs)生產工藝無法進行終端滅菌,因此必須在輸注前進行無菌檢測以確保安全性。目前,行業(yè)普遍采用的無菌檢測方法為USP<71>方法(美國藥典第71章記錄的無菌檢測法),但該方法最初針對大批量藥品設計,不完全適用于ATMPs。此外,該方法依賴14天的培養(yǎng)和肉眼觀察濁度來判斷污染,其CTPs本身的培養(yǎng)基成分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且操作繁瑣、易引入污染。
近日,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聯(lián)盟、新加坡A*SRL實驗室、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聯(lián)合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機器學習輔助的紫外吸收光譜法,用于實時、無標記、非侵入式的微生物污染檢測。該方法利用間充質干細胞(MSC)培養(yǎng)物的光譜數(shù)據(jù),訓練單類支持向量機(SVM)模型,通過異常檢測識別污染。實驗證明,該方法可在21小時內檢測到低至10 CFU的微生物污染,并在不同供體MSC中驗證了其穩(wěn)健性。這一技術有望整合到CTP生產過程中,實現(xiàn)實時、低成本的無菌監(jiān)測。
研究主要內容及結果
(1)使用機器學習輔助紫外吸收光譜檢測大腸桿菌的時間探究(圖1):為驗證所提出方法的靈敏度,本研究考察了污染物檢測所需時間。初步實驗選用在富含營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如DMEM培養(yǎng)基)中生長迅速的大腸桿菌K-12(ATCC 25404)。需注意的是,臍帶血來源的細胞治療產品中偶見大腸桿菌污染,后續(xù)實驗將擴展至更多微生物。研究將10 CFU的大腸桿菌接種至單一供體(供體A)的MSC培養(yǎng)物中,并在9至24小時間隔3小時采集三次上清液樣本。所有樣本(含陰陽性對照)均通過光譜儀三重測量,并利用基于供體A無菌PBS樣本訓練的單類SVM模型評估吸光度數(shù)據(jù)。模型在約21小時后成功檢測到10 CFU大腸桿菌污染,此時所有陰性對照被判定為無菌,陽性對照均為污染(100%真陽性和真陰性)。總檢測時間(含樣本提取、光譜測量和SVM分析)約為21.5小時,證實該方法可檢測低菌量(10 CFU)污染。通過扣除陰性對照(PBS處理的供體AMSC上清)吸光度均值,對比陽性對照(含1000 CFU大腸桿菌的DMEM)和測試樣本(10 CFU大腸桿菌)的吸光度變化。結果表明高菌量陽性對照的吸光度增長更顯著,而10 CFU樣本的變化在18小時后明顯,導致21小時被判定為污染。
圖1 大腸桿菌加標樣本在9小時至24小時時間區(qū)間內每隔3小時測得的平均吸光度光譜結果圖。a.陽性對照(1000 CFU大腸桿菌加標樣本,橙色曲線)扣除同時間點陰性對照樣本平均吸光度后的光譜變化??捎^察到9小時至18小時期間吸光度快速上升,之后增幅趨于平緩。b.低菌量組(10 CFU大腸桿菌加標樣本,深藍色曲線)扣除同時間點陰性對照后的光譜變化。21小時和24小時時間點的吸光度上升尤為顯著。
(2)檢測其他微生物污染物:為驗證該方法的適用性,研究對USP<71>標準菌株(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及緩慢生長的微生物(如痤瘡丙酸桿菌)進行了盲法測試。結果表明該機器學習輔助紫外光譜法可廣譜檢測多種微生物污染(包括快/慢生長菌),靈敏度達10 CFU,且不受培養(yǎng)代次干擾。結合LC-MS揭示的煙酸代謝差異,證實其通過光譜特征識別污染的可行性,為細胞治療產品的無菌監(jiān)測提供了高效、通用的解決方案。
(3)機器學習輔助紫外吸收光譜法的穩(wěn)定性研究(圖2和圖3)。供體間差異(如組織來源、年齡、性別和生理狀態(tài))是影響MSC療效的關鍵因素。為驗證所開發(fā)模型的普適性,研究測試了6種商業(yè)供體(B-G)的樣本。通過紫外光譜分析發(fā)現(xiàn),供體A和B的無菌樣本預測準確率最高(分別為81.2%和65.6%),因此選擇它們訓練SVM模型。方法對7種微生物的污染檢測限仍為10 CFU,真陽性率達92.7%(最低準確率為枯草芽孢桿菌樣本)。真陰性率為77.7%,其中14個假陽性樣本中10例來自供體F。LC-MS分析表明,供體F無菌樣本的煙酸(NA)基線濃度(>2×10? counts)顯著高于訓練集供體A/B(1.6×10? counts),導致模型誤判??偟膩碚f,該方法對多數(shù)供體具有良好適用性,但需優(yōu)化以降低供體間代謝差異(如NA濃度)的干擾,進一步提升特異性。
圖2 混淆矩陣與分類報告顯示:基于供體A和B的PBS加標樣本訓練的SVM模型,在評估6個商業(yè)MSC供體(B-G)418份測試樣本無菌狀態(tài)時,取得92.7%的真陽性準確率與77.7%的真陰性準確率。
圖3 基于供體A和B樣本訓練的SVM模型對不同微生物在10 CFU濃度下的檢測限與準確率
研究結論
本研究開發(fā)了一種基于紫外吸收光譜和機器學習的新型快速無菌檢測技術,能夠以簡單、經濟和非侵入的方式在21小時內檢測低至10 CFU的多種微生物污染(平均真陽性率92%)。該方法通過煙酸/煙酰胺代謝物的光譜差異識別污染,無需復雜培養(yǎng)步驟,且已驗證其在跨供體MSCs中的適用性。盡管存在需擴展微生物檢測范圍、優(yōu)化供體普適性等局限性,但其快速(<30分鐘)、低樣本需求(<1 mL)和自動化兼容性優(yōu)勢,使其有望整合到細胞治療產品(CTP)生產流程中,作為實時污染監(jiān)測的初步篩查工具。未來通過對接自動化采樣系統(tǒng),可進一步實現(xiàn)連續(xù)在線監(jiān)測,提升CTP生產的安全性控制效率。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83114-y
來源: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網,作者~馮燕梅。